视频、微博、公众号:耗命不亚黄赌毒
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:如何挤出时间?

 

疫情纠正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误解

长期以来,我一直心怀两个天大的误解:

  1. 因为我不用上班,所以时间比别人多;
  2. 我比别人勤奋,不浪费时间。

直到2020年年初发生了两件事,彻底纠正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误解。

  1. 由于疫情冲击,所有人都享受了一个时间公平的寒假——都不用上班、都不用上学。然而我却发现:长假期间,该混日子的人照样混日子,该浪费的时间照常浪费。您抱怨平日上班忙没时间,可就算给您充裕的时间,您还不一样荒废掉?
  2. 2020年1月22日——武汉封城前一天,我第一次打开微信的“视频号”。以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为代表的短视频具有摄人心魄的吸引力,虽然每个视频不超过1分钟,却令人欲罢不能。我从21:00一直刷到第二天凌晨2:00,5小时未曾间断……第二天,瞪着血红的眼睛,我后悔地骂自己:我他妈也挺能浪费时间的,没比别人好到哪里去。

感谢这两个小插曲,使我第一次反思:我的时间是从哪里挤出来的?最后我得出的答案:时间根本不是挤出来的。时间是横骨插心,心狠手辣,六亲不认,一刀一刀砍出来的!

沦陷在碎片化媒体的泥淖

视频、微博、公众号都属于碎片化媒体。顾名思义,碎片化媒体篇幅都很短,以传递短平快的知识为目的。相对而言,严肃媒体的代表为网课、论文、书籍等大部头严肃读物,其特点为长篇大论、内容枯燥,需要静下心、投入大块时间才能研读。

哪类人对碎片化媒体甘之如饴呢?

截至2020年3月,中国网民 = 9.04亿,收入8000元以上 = 13.3%,使用手机上网 = 99.3%,大专及以上学历 = 19.5%。

学生、个体户、农民工、农林牧副渔人员、退休人员、无业/下岗/失业人员 = 73.3%。

人均每周上网时长 = 30.8小时,日均上网 = 4.4小时。

网民多冷漠、自我、孤独、严重依赖物质和虚拟空间。中国网络的无聊、暴力、低俗倾向会愈演愈烈。网民的低收入也进一步激化了互联网上的仇富、暴民和口水化倾向。

这些人沉醉在快餐文化、碎片文化、视觉刺激文化中,渐渐丧失了独立、深度思考能力。

社会年年都在巨变,但唯一没变的就是——穷人在为富人贡献财富。

当穷人在上网、刷手机的时候,富人正在自律地管理着自己,正在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学习,正在思考如何让穷人更迷恋于网络世界、更有动力为富人贡献自己微薄的收入。

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黑手党贩毒、开赌场、开妓院,但有一条家规:绝不允许自家子女沾染这些东西。

我运作碎片化媒体多年,也有一条家规:自己从来不碰这些脏东西。

从2010年起至今,每天都会写几条微博(Twitter),但是奉行“三不原则”:不回复、不转发、不点赞。十年来您可曾见过例外?

我写公众号,发文12小时后作一次统一回复,随后任何留言均不再看。

除了生活必备的公众号外,我只关注五个公众号。每天我只有起床时会读10分钟的公众号,那是为了让自己从沉睡中苏醒。随后一天绝不碰任何公众号。

作为时间管理的行家里手,我瞅一眼朋友圈,便能推算出此人每天浪费时间的程度。一个人一天在朋友圈转发5篇文章,至少得读过20篇,耗时不下3小时,我打包票这个人算废掉了。

文科生与理科生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

软技能:沟通、协调、合作、倾听、口才、同理心……

硬技能: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……

简言之:软技能 = 情商高;硬技能 = 智商高。

对于绝大多数文科、商科而言,需要软技能。文科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行业公众号、与各界人士应酬社交、集聚人脉、报考MBA、参加各种聚会……甚至上级强令你喝酒你不得不先干为敬,老前辈让你坐在身边听他讲荤段子你也只能陪笑。

而对于绝大多数理工科而言,硬技能更重要。

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在《第一财经杂志》撰文:男性求职者认为不必向雇主展示“软技能”,更乐意强调自己的“硬技能”。男性的这种看法在理工科领域是行得通的。

金融技术,不折不扣就是一门硬技能。你若用搞“软技能”那一套来学金融技术,会被人笑掉大牙。

爱好 < 特长 < 专业 < 职业

爱好 => 特长:需要1,000小时

爱好 => 专业:需要5,000小时

爱好 => 职业:需要10,000小时

在上海,丈母娘对女婿的最高评价叫“足足派派”,而上海人认为最差的人品叫“豁胖”。依我看来,知道一大堆what但不懂how的家伙,个个都“豁胖”。两个人聊金融技术,除非捧着原版书、论文、源代码,否则必定“豁胖”。

有些东西,可以作为一辈子的爱好,陶冶情操、怡情养性,都挺好。金融技术呢,如果不打算当饭吃,玩到高中数学就可以停步了。

金融技术,若真想当饭吃,读个博士学位还照旧磕磕碰碰。梦想刷刷公众号就能掌握知识?留着谈恋爱时骗骗小迷妹还差不多。

学习硬技能,当然要啃大部头的书本!一分钟的短视频怎能讲得清随机过程?连数学公式都无法输入的公众号如何说明白机器学习?

古往今来,正宗的读书人没有一个是凭着碎片化媒体而自学成才的。读书人有一套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——啃教材、跑代码、听课程、读学位……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形式可能微变,本质纹丝不动。

 

先干正事,然后再社交,好吗?

社交很重要,但要反对无效社交。

学习微专业《人工智能数学基础》。250位同学,天天在QQ群中热火朝天纵论人工智能、算法、机器学习;分享教材、提问答疑、撩妹谈情……结果呢?只有71人参加了第一门考试(总共三门)。我还以为这帮人有多厉害呢!吹牛倒在行,天天放虚炮。据说2017年有700万中国人学习过人工智能课程,按照这种行情推算,全中国高手绝不超过1000人。

 

FRM二级班,曾有一位龙同学,每年都能在新教室遇见他。我们在交大上课时,他在场;后来搬到龙漕路了,他还在。龙同学一下课就与各种人聊天,同学们的所有难题,他都乐于解答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考过无数次二级,却从未通过,应试经验自然丰富。后来我告诫他:如果你把社交时间匀出一半用来认真读书,早三年就通过考试了。

评估一个人的社交效率异常容易。一个月的总收入 ÷ 月通话时长 = 每分钟电话给你赚来多少钱。

尾声

时间从哪里来?我只是砍掉别人闲扯淡的时间,用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赚钱。

除非有利、有益、有趣,否则坚决不碰。

每100位竞争对手中,游戏替我干掉了50人,微信抖音公众号干掉了30人,抑郁症干掉了15人,我亲手收拾掉最后5人。

读书不仅是十年寒窗的事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,它常常贯穿人的一生。与其关心明星的绯闻、不实的传言和种种八卦,不如多读一点有益的书和文章,尤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。

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,以相当人体2%的重量消耗20%的能量,可见有多牛。同时,精神的养料也是大脑的需要。如果让大脑充斥精神垃圾,那么有可能成为三观不正无聊油腻的角色。


宗盛教育 » 视频、微博、公众号:耗命不亚黄赌毒

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

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